樺皮船是中國北方漁獵民族以樺樹皮制成的用于漁獵生產及水上交通運輸的工具。此外,也是清代八旗邊卡士兵巡邏時用以渡河的戰斗工具。滿族稱“威乎”,鄂溫克族稱“佳烏”,赫哲族稱“烏末日沉”,鄂倫春族稱“奧木魯欽”。據歷史文獻記載,鄂倫春族使用樺皮船距今約有300年的歷史。然而,從漁獵民族的遷徙傳說和口傳歷史中,樺皮船的產生年代要遠遠早于有史籍記載的時間。
夏日的興安嶺,紅霞滿天,河面泛著野葡萄一樣的紫色光芒。一艘黃褐色的樺皮船,像哲羅魚一樣劃過水面,野鴨驚飛,水草輕搖,一曲鄂倫春小調穿越山崖與水岸。樺皮船是鄂倫春人智慧的結晶,無論是從外形上,還是從工藝上,都堪稱完美的藝術品。
樺皮船輕便靈巧,一個獵人可以毫不費力地扛著走。它是用松木做架,并在外面包上樺樹皮,接頭處用柳條縫好并涂上松油,船長一丈多,寬約三尺,船兩頭尖而上翹。這種船在水上行駛,順水用槳,時速可達50里,逆水撐桿,時速可達20里。樺皮船既用于捕魚,又用于打獵,是水上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這種船輕便又無聲響,因而很容易接近動物,而且載重量大,是鄂倫春人理想的狩獵工具。
如今,游獵生產方式已經漸漸退出了鄂倫春人的生活舞臺,樺皮船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至今。生活在我國北疆呼瑪河流域的鄂倫春人,不但將樺皮船的制作技藝傳承下來,還對這門特殊的技藝進行了創新和發展,使古老的樺樹皮文化重放異彩。目前,鄂倫春族樺皮船主要的傳承基地是黑龍江省塔河縣十八站鄉和呼瑪縣白銀納鄉。鄂倫春族樺樹皮技藝已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鄂倫春族樺皮船制作技藝傳承人郭寶林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白樺林,北方靚麗的風景線。白樺樹用她美麗輕盈的外衣,裝點了樺皮船的精致與靈動。鄂倫春人用他們天才的創作,升華了白樺樹的愛與美,并以樺皮船的方式訴說森林民族的傳奇與故事。

國家級樺皮船制作傳承人郭寶林 攝影:張林剛

興安嶺晚霞 攝影:張林剛

樺皮船研究最新成果

樺皮船研究最新成果